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乐动网页版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前往安庆开展红色研学之旅

时间:2024-04-19浏览:89设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青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4月13日,乐动网页版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以“追寻红色足迹,共筑青春梦想”为主题,由学生处朱婧、周明志两位老师带队,组织二十余名伙管会成员前往安庆开展红色研学之旅。本次研学的内容分为“追寻红色足迹”“缅怀两弹元勋”“描绘诗意家园”三大版块。

凌晨六点,团队成员早早集合于校门口,讨论策划、拍摄宣传、搬运物资等等,都在充实的准备着这次期待已久的红色研学之旅。一路上,欢声笑语,歌声彼伏,用团中央发布的《错位时空·五四特别版》合唱,唤醒今天的旅程,奠定此次出行的红色基调。

(图1:伙管会成员在车上合唱《错位时空·五四特别版》)

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团队首先来到安庆独秀园景区,在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吸引着师生们驻足凝望。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和翔实的史料展示,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事迹,领悟陈独秀先生的高尚精神。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共一大到五大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先生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以光明磊落和刚正不阿在国内和国际社会赢得了尊重和声望。

(图2:驻足瞻仰《无产者》报刊)

安庆是千年古城、百年省会,在五四运动之前,安庆人民就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和不屈的斗争。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安庆成为了安徽最早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地区。1923年冬,王步文、柯庆施等人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正式筹建成立中共安庆支部。此后,在复杂、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中,安庆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周边地区延伸。在安庆入党入团的仁人志士成为奔赴全国各地的播火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个被誉为“安徽的曙光”升起的地方,师生党员们近距离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安庆地区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切身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壮举,以及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事业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图3:伙管会成员驻足瞻仰史料)

走进独秀园,映入眼帘的是“惊雷”浮雕和汉白玉牌坊。浮雕展示了陈独秀的一生,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英年志气,第二部分惊天动地,第三部分开天辟地,第四部分浩然正气。在凹凸不平的黑色大理石板铺成的柏林墓道尽头,矗立着陈独秀先生的铜像,展现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抨击旧礼教、旧文化,宣传新思想、新学说的光辉形象及饱满的革命开创精神。“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墓园最深处是陈独秀先生与其原配夫人高晓岚的合冢,师生一行踏着凝重的脚步拾阶而上,深情缅怀这位开启民智、反帝爱国的革命先驱者。

师生一行二十余人,在《新青年》碑刻前驻足、于陈独秀铜像下瞻仰、向陈独秀墓冢鞠躬……思绪万千,感慨万分。正如《错位时空·五四特别版》中所唱的“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你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在心中,心中……”

(图4:伙管会集体献花、缅怀、鞠躬)

缅怀两弹元勋。前往宜秀区罗岭镇,走进两邓故居(邓稼先、邓石如故居),同学们通过图片、档案文献、重点场景仿真复原、绘画、雕塑、仿真复制等多种艺术形式,仔细观看了邓石如这一民间奇人和邓稼先这位许身国威壮河山的伟人生平陈列展,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作出的历史功绩。在参观瞻仰过程中,大家深深感受到以邓石如、邓稼先等为代表的邓氏家族“潜德不耀”、“学行笃实”的家风。   

“两邓故居”里陈列着大量邓稼先生前使用过的实物,详细展示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随着讲解员汪晓芳老师的讲述,师生们详细回顾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一生。

(图5:在邓稼先铜像前缅怀两弹元勋)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因为年龄小被称为“娃娃博士”,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他就毅然回国。

1958年,他受命研制“大炮仗”,为了保密,不能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与妻子和两个孩子聚少离多,这一干就是28年。

(图6:邓稼先向记者比划原子弹以及中国第一个“蘑菇云”)

1979年,在一次核试验中,由于投弹降落伞质量太差,弹头遗落在偌大的戈壁滩中不知去向。邓稼先小组是第一个找到核弹头的,当时情况危急,为了确认弹头是否有爆炸的风险,邓稼先跳出车窗并将车辆反锁,一句“你们还年轻,让我来。”便抢先用手触碰破碎的核弹头并对其进行检查。

果不其然,邓稼先的身体遭受到了剧烈的核辐射袭击,就连肝脏细胞都已经破裂、尿液也带有放射性。但邓稼先回到研究所之后,却告诉同事们自己一切平安,便继续开始工作,可是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图7:邓稼先向记者比划氢弹)

1985年,61岁的邓稼先终于调回北京,妻子许鹿希终于等到丈夫回来,而此时他已经是位61岁的白发老人丈夫,且却身患绝症。邓稼先躺在病床上,对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你们大家快回去工作吧,别让那些国家把我们中国落得太远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邓稼先忍受着体内不停出血的剧痛,坚持写下一份对中国核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的报告,并叮嘱他的妻子说:“这份报告,比我的命还珍贵!”

直到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临终时仍在惦记国防事业,叮嘱“不要让别人把我们甩的太远....”

“这三十年,三百年,我觉得哪怕世世代代,邓稼先都已经活在我们的心中了,他虽生命有涯,但精神无涯,他是永垂不朽的!”汪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着,不由自主的留下泪水,作为听众,亦是眼眶中饱含泪水,或是潸然泪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图8:讲解员汪晓芳老师深情的讲述着邓稼先的一生)

描绘诗意家园。在距离邓稼先故居五公里左右,有一处以奇峰、秀水、神石、幽洞、白玉兰“五绝”闻名于世的巨石山,据讲解员介绍,两邓故居的铁盐山房,便是因为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杰出书法篆刻家),曾在此山上练习纂刻由此得名,研学团队便启程前往巨石山自然风景区。山中云雾缭绕,巨石千姿百态,道路曲径通幽,爬山不仅是对我们大学生体能的锻炼,更是心灵的疗愈,放下心中的烦恼和学习的压力,让心灵随着红色的春风飞扬,更好地回味吸收五四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登上龙头峰后,远眺濒临的菜子湖,那是刘邓大军渡江作战前夕,组织万船操练的恢宏大湖。回溯往昔,师生无不感慨这盛世繁华来之不易,欣逢盛世,合城学子当不负盛世,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图9:伙管会红色研学团在独秀园、邓稼先故居、巨石山合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合城学子用脚步感受14万平方公里江淮大地的百年沧桑巨变和跨越变迁;用双耳聆听激荡着深沉的历史回音;用青春书写“中华复兴”这部壮丽史诗的奋斗篇章。将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生命的价值,在先辈点亮的“灯火”下感受先辈的温度,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通讯员:吴亚楠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版权所有©乐动网页版
乐动网页版地址:合肥市巢湖黄麓科教园区